量子史话(十一)为什么电子在特定的轨道就不
上回我们说到,玻尔在1913年的7月、9月、11月分别发表了三篇关于原子结构的论文,这三篇论文的题目一样,叫《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所以史称“三部曲”。
在7月第一篇论文发表以后,丹麦唯一的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也是玻尔的母校,给玻尔提供职位是编外讲师,也就是没有事业编,这还不算,他们居然让玻尔给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讲一些初级物理知识。
很显然有点拿牛刀杀鸡的感觉,虽然玻尔很不乐意,但也暂时接受了这个职位,因为他现在工作的地方连大学都算不上,是一所技术学院,不过玻尔现在正在憋他的大招。
9月玻尔第二篇论文发表了以后,正好赶上了第83届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很多人的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比如:洛伦兹、居里夫人、埃伦费斯特、劳厄、当然也少不了英国的几位前辈,汤姆逊、卢瑟福、瑞丽;
玻尔也去参加这次会议,毕竟英国对他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还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在这场会议上理所当然地讨论了玻尔最新的量化原子模型。
不过除了卢瑟福以外,所有的人都反对玻尔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坚信,麦克斯韦的理论应该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成立。而玻尔却说,电子只要在特定的轨道上就不会释放辐射。
你可能也想问:为什么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就不会释放辐射?我只能回答,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量子化的,它不连续,电子只能存在于这些轨道上,不能存在于其他任何的空间,既然不能存在于其他的空间,那么这些轨道自然是稳定态轨道。
其实说白了,只要你接受了这个世界是间断性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在量子理论中,有很多的问题你都不能问为什么?只要接受就好。
在后面的视频中,你会遇到越来越多不能问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量子力学的难缠之处。
不过玻尔不能以这样的口气给其他物理学说,你不要问我为什么,接受就好。牛顿当年也没这么牛过,所以还是需要实验继续验证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看看他所说的分立的能级是否存在。只要确实存在,就能说明,人家玻尔说得没错。
就在1913年的11月,当玻尔的第三篇论文发表以后,卢瑟福团队中的一位成员,亨利·莫斯莱受到了玻尔原子的启发,用电子轰击各种元素,研究了元素释放出来的X射线。
其实是玻尔在7月份的时候专门去找了这位同僚,让他赶紧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原子理论。莫斯莱听了玻尔的理论以后,也挺有兴趣的,就开始了实验。
按照玻尔的理论,足够能量的电子轰击特定的金属元素之所以能释放出X射线,是因为原子基态中的一个电子被撞了出来,上层的电子向下跃迁,以X射线的形式向外释放出了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而且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以及释放出来的X射线的频率,还可以计算出元素原子核中的核电荷数。
莫斯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从钙元素一直轰击到了锌元素,然后继续往下轰击,随着轰击的元素越来越多,他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顺序确实是按照核电荷数来排列的,这验证了玻尔最早关于原子序数概念的猜想。
而且莫斯莱还发现,每种元素释放出来的X射线波长独一无二,并且相邻的两个元素之间的X射线波长非常接近,因为他们之间只相差1个核电荷,如果出现X射线波长相差比较大的,就说明中间还有其他未知的元素。
因此莫斯莱预测出了42、43、72、75,这四种新元素。没过多久,这四种元素都被发现了,可惜的是莫斯莱在1915年死于一战战场。
一战是在1914年爆发,当时所有能参加战斗的年轻人都走向了战场,科学家也没法置身事外,刚刚还在实验室一起做实验的同事,转眼间端着枪在战场上就成为了敌人。
像是之前提到过的盖革、马斯登,赫维西都参加了一战,还有后面我们要说到的德布罗意、薛定谔也在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就连卢瑟福这时也没功夫研究原子了,他更关心的是怎样能把德国的潜艇击沉。
我们接着说,1914年的4月,玻尔原子模型又迎来了一个关键性的证据;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朗克和古斯塔夫·赫兹,这个赫兹是那个赫兹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