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电子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对话 | 潘建伟:抢占量子科技制高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推进量子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九章”“墨子号”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未来,量子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记者:在“十三五”时期,您带领团队取得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回顾过去,这些经历有哪些启示?

潘建伟: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是前瞻性、高强度的支持。例如,早在2003年,考虑到远距离量子通信发展的趋势,我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开展卫星量子通信的构想。当时在国际上都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中科院果断决策,前瞻性地支持我们先期开展地面验证试验,此后又持续加大力度,支持我们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正是由于在量子信息的实用价值尚未完全展现的初期阶段,我们就在国际上率先把握了机会,推动我们最终达到了量子通信的国际领先地位。

还有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正是在中科院的统筹协调下,“墨子号”结合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空间光机、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卫星平台、光电技术研究院的地面望远镜等优势技术,才能顺利研制成功。当前,量子信息科技已进入到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历史新阶段,迫切需要多学科的密切交叉以及各项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对于我国而言,“墨子号”成功的协同攻关模式在量子科技的未来发展中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除了量子通信技术外,量子信息技术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应用?

潘建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对光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进行主动的精确操纵,从而诞生了量子信息这一新兴领域,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有望成为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的源泉。

除了量子通信外,像量子计算具有超快的计算能力,有望解决传统计算机难以胜任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在新材料设计、新能源开发、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等领域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量子精密测量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更精准的医学检验、更精确的导航、对环境污染更严密的监测等,这些都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记者:在加强量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提升量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和计划?

潘建伟:自主创新应当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正是由于众多优秀的年轻人学习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才凝聚了一支可以综合性开展量子信息攻关的团队。我们也一直积极进行国际人才培养,并乐于分享交流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当然,积极的国际合作也不能片面依赖国外,被动地从国外买设备、学技术,而应是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坚持与国际上的优秀团队互通有无。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量子科技领域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要素,形成发展合力,进而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