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电子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全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社转型刍议以河南电

音像出版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新兵”,其发展历程可谓云谲波诡。音像出版业无论在编辑、复制、发行环节还是产品形态相较于传统纸质出版皆具特殊性。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其的定义是:“音像制品就是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过编辑加工后加载在电、光、磁介质的载体上,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15年版P.312)如果再细化深究,音像制品中“音”和“像”也是彼此独立的门类,音频和视频在采集、记录、编辑等生产环节均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手段来实现。在音频、视频资源基础上的音像制品其发展演变,是完全伏冀于现代信息存储技术的带动,依次经历了78 转胶木唱片、密纹唱片、录音磁带、CD、VCD、DVD、蓝光DVD 等具有划时代的存储介质。那些铭刻于音像发展史的音像作品,其载体形式、读取设备也随之经历了代代更迭,而前后时光不过百年。

在传统新闻出版业中,音像出版业是最接近或最早介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如果说电脑激光照排是纸媒数字化的开端,那么我国音像业的数字化则肇始于1987年第一张CD 唱片的问世。此后,音像产业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迅速进入激光读取的高科技时代,同时在VCD、DVD 等激光读取家电产品的“裹胁”下被迅速带进高速度发展的激流中。激光读取是具有革命性的,它具备了对音视频流的电子化、数据化技术雏形,为网络化传播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伴随着数字存储技术带来的高密度大容量和复制便捷,2004年一种叫做压缩VCD(DVD)的音像产品以超低售价横掠市场,对于数字技术来说“压缩”是个神奇的魔法,一张光盘被存储几百首歌曲或几十部电影,它顶着非法出版的身份,严重冲击了正版音像市场。此后几年,信息科技发展带领全社会快速进入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音像出版业赖以生存的音视频资源都化身以“比特”的形态依托于互联网中,并以海量、互动、即时传播等特性更加残酷地挤压着传统音像出版业的生存空间。

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成立于1993年,短短二十多年间经历了音像出版业的发轫、发展、高峰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主动转型之路。出版载体形制涵盖录音磁带、录像带、CD、VCD、DVD、U盘、移动硬盘等实物载体及互联网端产品,并先后获得电子、报纸、期刊、网络出版权、书配盘等多种出版资质,拼一社之力构建了自主的多媒体出版结构。但因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在数字化转型这个需要大资金支持、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产业中,单靠自身传统出版业务难以支持大型新兴数字业务的发展。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出版业新形式、新业态的要求,在全媒体环境下寻求传统音像出版的发展突破?笔者从自身多年音像编辑工作出发,梳理一些体会和感悟,以此尝试探索传统出版社的破局转型思路。如果能为广大出版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更是本文的荣幸。

“中国武术”系列多媒体出版工程是我社运作时间最久、投入精力最多的出版项目。从我社第一盘武术录像带上市至今拥有近500 种出版规模,获得多项国家、省、集团出版扶持,配有武术网络平台,有18 种武术图书通过国际版贸业务走向世界。回首该项目的设计初衷和发展轨迹,其初衷是以挖掘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属性为起源,其发展既有主动积累资源扩大出版规模之举,更多的还是在市场环境逼仄、科技发展带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适应应对之策。

1.集中优势,深度挖掘中国武术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广泛积累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我社在建社初期主动参与影视业的协同创作,1997年引入社会资金筹拍电视连续剧,曾在业内引起不小轰动。随后,成立了技术制作部,自建摄影棚、录音棚,影视制作设备和技术实力处于当期国内音像出版社的第一阵营。在影视制作优势基础上,我社确立了以技术为引领的原创内容出版定位,充分挖掘河南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河南文化秉赋,辅以较领先的技术制作手段,逐步形成了“民间传统武术”主打品牌产品线。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民间传统武术”系列音像产品作为我社主打产品线,也是我社第一批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自主开发选题。之后又延续开发了“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经典套路”系列和“功夫”系列,这两个系列也先后被列入“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其中“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经典套路”系列多语种音像读物出版规模达400 余种,“中国民间武术经典”系列中英双语书配盘出版规模达96 种,并承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汉语推广读物“快乐武术学汉语”系列丛书4 种。目前我社武术大类的音像制品、书配盘出版物在国内外同类市场中占有明显优势地位,品牌效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