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农业概念的来源
2017年7月1日,一篇题目为《量子技术对农业带来新希望》的文章在联合国主办的《经济观察报》上发表,详细报道了北京旷特量子科学研究所武华文博士关于量子农业概念的内容与研究,获得高度评价。那么,量子农业概念到底从何而来?武华文博士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哪些突破?这一概念为现代化农业带来了什么?
原来,在2003年非典(SARS)爆发期间,武华文博士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合作,用他发明的“量子信息治疗仪”辅助治疗SARS,并获得成功。之后,武华文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国良合作,使用信息能量技术进行绿豆发芽实验,也就是将微弱的信息能量传递给豆芽。在半年的反复实验中,两位专家共同确认:使用好的信息波能量可以促进豆芽生长,使用不好的信息波能量则会抑制豆芽生长。2004年,一篇题目为《量子波动能量改变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影响》的论文发表在《中华量子医学与健康》杂志上,署名武华文、吴国良,简要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
2005年,在第二届量子信息研讨会上,武华文、吴国良提出了量子农业概念。与会代表认为,“豆芽”这个实验为量子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开阔了思路。同时,这也是在国内公开刊物中第一次提出“量子农业”的概念。
武华文和吴国良对科研的执着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为可贵。回忆吴国良先生时,武华文记忆犹新。当年他还处于创业期,吴先生为了该研究每天骑自行车往返8公里上班,一直坚持了一年,且分文不取。吴先生身材瘦弱,言语不多,非常低调,每次开会都是默默无闻地坐在角落,但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敬业精神却着实令人钦佩。他们做绿豆芽生长实验成功后,需要进行重复。吴先生提出两个人分别各做4组实验与对照,做成平行实验,最后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发芽实验,他们却前前后后做了一年,重复了十几次,一直到概率数据稳定,才得出定论并对外公布。但令人悲痛的是,吴国良先生于2007年因病离开人世。武华文说:“吴先生虽然走了,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与我共同提出的‘量子农业’的概念正在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被纳入国家研究项目,已开始走出国门,为世界农业服务。”13年过去了,武华文博士已是中国量子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席、“量子农业之父”。
量子肥料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综合实验结果和鉴评意见证明,新型量子肥料在各作物上的作用有:促早熟;增加根系长度抗倒伏;增产效果明显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粮食品质。目前,量子肥料种植的农作物累计已经达4000万亩,并出口多个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吃水不忘挖井人”,武华文博士深知,量子农业的提出吴国良先生功不可没,因此,他将不负所托,继续将量子农业拓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造福更多的农民。